高考结束后,网上公布的两组数据:
今年安徽省高考报名考生64.7万人,实际参考考生约49.6万人,其中文科18.1万人,理科31.6万人。
普通文理科本科一批录取考生10.45万人,其中文科2.07万人,理科8.38万人。
由数据可得,理科一本的录取率是26.5%,而文科仅为11.4%,理科的一半都不到。所以选对方向还是很重要的!
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实行新高考模式,“选对方向”已经不是简简单单选文或者选理了,如何选科成为学生进入高中后,要面临的第一个重要的抉择。
虽然各地进行选科的时间不太一致,比如深圳绝大部分高中在高一上学期末进行选科分班,少部分学校在高一下学期末进行。
但,对于选科这件事情,大家还是要早做了解,才能在做出选择时胸有成竹、游刃有余。
01
新高考选科必须考量的因素
1.学科基础
基础好相当于一个好的起点,学科基础代表的是现实状况。对于学习基础的判断应该结合分数、位次来综合判断。
学生和家长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自己学科基础的强弱。
①分数
分数是权衡学科基础的最直观的数据,历次考试平均得分较高,就说明该学科的基础较好。
②位次
由于新高考采用等级赋分制,最终赋分分数取决于位次,因此位次是衡量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。
③知识掌握程度
可以根据平时学习情况或试卷分析,从各个知识点的得分率或正确率来看,知识掌握得越全面,学科基础越牢固。
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,把各科成绩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,看清楚其哪科更具竞争力。
2.提升空间
提升空间是影响学科成绩变量的关键因素,它代表未来可能。有些同学在某些学科上或许基础较差,选科后到高考前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超过其他人。
判断学科的提升空间主要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:
①学科潜力
潜力即为表现出的能力。一名学生的学科潜力是很难直观判断的,只能通过对错题题型的统计,进行模糊判断,比如错题集中在选择题还是大题。
②学科能力
学科能力即学科核心素养怎么判断?只能从平时练习和试卷中判断。错题主要因为基础知识点含糊,还是这道题的思考逻辑想不出来、想不明白。补基础易,补思维难。
③学习习惯
不同的学习习惯应对不同学科,其学习效率也是不一样的。日常学习,你是喜欢读和背,还是算和练?
3.兴趣倾向、爱好特长
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个学科,或者喜欢某个老师,最终选了这门学科。上课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,未必表示你能考出高分。
心理学研究显示,兴趣是个人秉性和思维模式的体现,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。兴趣倾向的评定一定不能太过主观,建议学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有关兴趣倾向的知识,也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评综合评判。
如果学生并不知道自身到底喜欢哪个科目,这时可以从反面考虑,明确自己不喜欢的科目,通过排除的方式也可以缩小选科范围。
4.职业生涯规划
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?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?往前可追溯至上哪所大学?学习什么专业?这些都可以先落脚于选科组合。建议在设定职业目标之前,学生应该多多参与社会实践,通过多种途径对职业情况进行了解,有机会进行职业体验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职业。
5.就读中学教学资源
由于师资力量、历史传统等因素,高中学校都有自己优势和劣势科目。学生在各科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,要结合报考院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选择,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、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,学生才能够享受到最佳的教学条件。反之,选了学校教学资源较差的科目,即使孩子潜力再好,可能也无法全力发出。
6.大学专业招生要求
新高考模式下,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对对考生的选科提出一定的要求,只有考生选择的某个科目达到要求,高考时才可以报考该专业。故考生科目的选择影响着以后大学专业的选择,重点体现在专业选择面上,科目选择的合理可以使专业的选择范围十分广泛,反之则会使自身的专业选择变得很局限。
但,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也是不明智的。比如,虽然“物理、化学、政治”组合可选专业覆盖率最广,但是学习难度也很大,得分偏难,对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较大。、
因此考生在选科时,需要先提前对大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,知晓大类学科专业对科目的要求,科目的选择需要兼顾到以后的专业意愿。只有在提前了解目标院校招生专业对高中学科的要求下,才能避免将来报考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科目与招生要求不符。
02
选科最常见的误区
误区一:欲避开学霸,钻赋分空子
现阶段,部分家长及考生在选科时存在“钻空子”心理,希望侥幸能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。
赋分情况会根据每年的选考情况有所变化,一般很难预测。从前期搜集到的各省选考数据来看,学霸选考物化的概率很高,考高分不易,而成绩略差一点的考生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,这样就导致了在等级赋分制下,大家的总分越来越集中,中上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。因此“绕路而行”“侥幸心理”都是不可取的。
① 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。大多数省市高考满分750分,语数外三科450分,占到了总分的一半之多,关注外界数据之余还是应该在自身分数提升上多下功夫!
② 考虑学科思维的搭配问题。物理化学理科思维明显;历史政治学科思维相似度更高。比如一个学生政治、地理成绩很好,但却不喜欢历史,如果他因此就选了物政地组合,其实并不是明智的选择。
误区二:盲目选择参照数据
往年选科数据是重要的参考指引,但是不同省份、不同分数段、不同选科模式下数据的可参考性是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。盲目参考数据不可取,结合所在省份、所在高中的数据才为上策。
①政策差异,情况各异。
由于政策不同,各选科组合在“3+3”和“3+1+2”模式中优劣可能大不相同。如类似物史政、物政地这种“1理+2文”组合,在“3+1+2”中就属于有点无厘头的组合。
② 教育差距,带来的选择差异。
每省的教育资源不同,选科趋势也会有所不同。比如,在北京考生选考化学、地理的比重较大,而在天津选考生物、化学的人数较多,在山东省选考地理、生物的人数较多。
03
选科策略总结
“非志无以成学”,正确选科的方法就是结合当下的高考改革背景,提前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甚至日后职业生涯,基于生涯规划、学科基础、学科潜力、兴趣倾向、大学专业要求进行综合选择。
“非学无以广才”,选科可不能解决成绩不理想的问题,要想成绩更优秀,唯有努力。
声明:图文来源于网络,我们尊重版权,如有侵权问题,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