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历史沿革】汇聚点点星火,点燃化工明灯
1958年,邓小平同志亲自签发文件,同意由化学工业部筹建“北京化工学院”。全体师生一边读书一边建设校园,校园里的一草一木,一砖一瓦皆是北化人的心血成果。
日月轮换,斗转星移,“北京化工学院”进一步扩大规模,银杏大道旁的“紫藤长廊”承载着无数北化人不舍忘怀的青春。1994年,学校正式更名为“北京化工大学”,从此便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。
近年来,学校聚力“四个北化”建设,加强特色发展、超越特色发展,为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点燃新引擎;扎实推进“环境提升工程”,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北化于2018年入选学生心目中全国十大“最美校园”。
六十五年来,她始终怀揣“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”的拳拳赤子心,奋力燃起民族化学工业崛起的星星之火;如今,她仍在用心“催化”万千师生与伟大时代的“化学反应”,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奋进动能。
【院系设置】探寻科研之美,矢志为国铸剑
在北京化工大学启荣园,坐落着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塑像。侯先生便是我们常听闻“侯氏制碱法”的创始人,他既是中国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,也是北京化工大学的奠基人之一。
洒下一些碱粉,溶化西方的坚冰;书写一本碱书,将中国推上顶峰;奠下一块基石,托起复兴的希望。侯先生一生深耕于化工领域,怀揣着“科学救国”“实业救国”的理想信念,力图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,为国铸造一柄技术重剑!
在侯先生的影响下,北化打造了一条以化工为特色,管理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文学、教育学、哲学、医学等多学科齐发展的学科道路,努力构建“强工、厚理、兴文、重交叉”学科体系,立志为国家发展贡献北化力量!
学校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优异成绩,化学、材料科学2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‰,工程学、生物学与生物化学、环境生态学、计算机科学、农学5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%。
学校现有63个本科专业(含第二学士学位专业),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,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,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。在此基础上,学校实施大类培养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,提供多次转专业机会,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。
化学工程学院
中科院院士陈洪渊曾经评价化工产业为“国之重器”,能创造出数千万个“新物种”。与我们所熟知的化学不同,化工更加注重化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,以理论来改造我们的日常生活。可以说,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工!
化学工程学院是北化核心学院之一,前身为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和无机化工专业,始建于1958年,与学校同步创建,位居全国著名大学同类院系一流水平行列。
为了培养“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”、“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”和“复合型应用人才”,学院针对性制订了7类人才培养方案,强调个性化发展,以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与长远发展。
在理论学习基础上,学院通过开展数学建模、萌芽杯、挑战杯、大学生创新创业、化工实验大赛、化工设计竞赛、Chem-E-car竞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,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。
立院以来,学院在化学工程、化学工艺、工业催化、纳米材料与技术、能源化工、资源化工、环境工程、应用化学等领域深耕不辍,已经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。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
大千世界中的材料无所不包、无处不在。小到一根针、一张纸、一个塑料袋、一件衣服,大到交通工具、医疗器械、工程建筑、信息通讯、航天航空,材料科学无处不在,为我们的生活提供高效便捷。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有机系,始建于1958年。经过60余年的发展,学院涵盖了高分子、金属、无机非金属和复合材料等方向,已经成为我国材料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。
学院设有工科试验班(宏德书院)、材料科学与工程(材料、大数据双学士学位)、工科试验班(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)三大类,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
设有工科试验班(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英班),择优选拔,培养精英人才。
学院以“学科支撑、科教融合、创新实践、国际视野”为培养特色,在课程体系、创新训练、工程实践、国际化联合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全面接轨,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将享受充分的国内、国际教育资源。